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04

Not Too Near, Not Too Far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iley

日期
16.01.2024 | 17.02.2024
画廊
文件
新闻稿
了解更多展览信息
Vlcsnap 2024 02 07 17h24m21s076
Vlcsnap 2024 01 16 16h00m34s218

MASSIMODECARLO画廊荣幸呈现双人展览《NOT TOO NEAR, NOT TOO FAR》,带来麦克·亨德森 (MIKE HENDERSON) 和威廉·T·威利 (WILLIAM T. WILEY)的作品,由弗兰切斯卡·威尔莫特博士 (DR. FRANCESCA WILMOTT) 策展。自1970年在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初次相遇,两位艺术家在长达五十年的友谊中共享着交织在一起的艺术轨迹。他们在音乐和电影方面有着颇多合作,并交换了许多与绘画、政治、教学和哲学有关的想法。

亨德森与威利曾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艺术(亨德森于1970至2012年间任教,威利于1962至1973年间任教),采用他们认可的实验性创作方法,自由地使用不同材料以激发并实现想法。两位艺术家都对严格的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开辟个人的艺术道路。《NOT TOO NEAR, NOT TOO FAR》描绘了二位的相遇与交流,重点关注他们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波动。展览标题概括了他们共生且独特的艺术实践,取自亨德森2017年的同名画作。


麦克·亨德森1943年生于密苏里州马歇尔市,该镇的吉姆·克劳法持续剥夺非裔美国人的基本自由。成长过程中,亨德森决心坚持“画画、写作、弹吉他”。他开始在当地酒店的擦鞋台旁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与他的乐队“THE BLUES MEN”共同表演。他回忆道:“当我第一次听到蓝调时,它不仅仅是声音。旋律中的故事萦绕在我心头。”为了寻求更多的个人及艺术自由,亨德森1965年搬至加利福尼亚州,就读于当时美国为数不多的综合艺术学校之一的旧金山艺术学院 。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01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04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02

与理查德·迪本科恩 (RICHARD DIEBENKORN)、大卫·帕克 (DAVID PARK) 或埃尔默·比肖夫 (ELMER BISCHOFF) 画中充斥的冷漠人物不同,亨德森的离奇画面是一种呼吁。当一位同学将亨德森的某幅抗议画描述为“西海岸人物画”时,他宣称:“不,我的人物不是坐着的,他们在打架!”在约1967年创作的作品“无题”等作品中,亨德森使用了任何可用的手段——手、调色刀、画笔——进行分层、刮、凿,并重建强烈视觉化的图像,表达出他在美国反黑人暴力的经历。在亨德森1967年的“无题”和威利1963年的“无题”中,大面积的势态色彩展现出艺术家对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时期湾区抽象表现主义和具象绘画基础训练(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仍是该校的核心课程)的挑战。威利早期的画作中,三根黑色条纹划过一片黄色的背景。威利的强烈势态在亨德森画面中扭曲的怪物身上得到呼应。作为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讲述者,亨德森的食人形象是童年噩梦的素材。“无题”反映出亨德森抵达旧金山后的动荡时期,既直面了他在马歇尔长大时痛苦的童年记忆,也体现出民权时代的疯狂。


在威利的作品中,线条的重要性至高无上,他指的“线条热”即从物理和隐喻层面追溯图形线条的冲动。威利1937年生于印第安纳州贝德福德,在华盛顿的农村长大,他的高中艺术老师鼓励他和两个同学——艺术家罗伯特·哈德森 (ROBERT HUDSON) 和威廉·艾伦 (WILLIAM ALLAN) ——在加州美术学院(很快成为旧金山艺术学院 )攻读艺术学位。威利以其诙谐、反艺术的感性作品,很快获得全国认可。在参加1967年的惠特尼年度展后,由于威利需要新的灵感,作为一名加州“怪诞”艺术家,他转向水彩画。水彩在当时是一种过时的媒介,历史背景比油画少,却赋予威利发展出以线条为主导具象风格的自由。当亨德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遇到僵局时,威利鼓励他也尝试水彩,在不同媒介和新颖技法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验:焚烧、拼贴、切割画布。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05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09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07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08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12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11

威利和亨德森经常有共同的视觉语言和概念问题。威利的“P.T.S.D TIRES”(2009年)和亨德森的“MISS”(1978年)中的十字架均传达出两位艺术家对有组织宗教的怀疑,威利的“ALL SAINTS BALL”(1977年)和亨德森的“HEAVEN ON EARTH”(2005年)也阐述了该观点。各种工艺品、调色板和吉他出现在瓦砾和散落的材料下面。“MISS”(1978年)以方格布为特色,让人想起亨德森在农村长大时的野餐桌布,以及威利经常加入作品中的棋盘图案。在亨德森的“MISS”(1978年)、“CHICKEN FINGERS”(1980年)、“无题”(1981年)和威利的“ALL SAINTS BALL”(1977年)中,圆形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威利向亨德森介绍了禅宗哲学中概述的思想,如启蒙和虚空的概念。作品“无题”(1981年)像“ALL SAINTS BALL”(1977年)一样呈现出空旷几何形式下的许多物体,威利评论道:“形式就是空虚,空虚就是形式。虚无和某些事物占据了相同的空间。”在他们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两位艺术 家都开发出复杂的视觉词汇,包括神秘的信息、文本、对偶、双关语和自嘲的幽默。


尽管方法不同,两位艺术家都从未停止实验。威利和亨德森经常一起表演蓝调音乐——1982年除夕夜为GRATEFUL DEAD乐队开场——并将即兴创作的性质转化为充满活力的画布,画面中经常散布着音乐元素。亨德森对声音和图像的材料调查使他完全接受抽象。198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工作室。重重限制下,亨德森重新开始,从音乐中汲取灵感:“绘画中,我有三种原色——红、黄、蓝,还有黑和白。音乐中,我有一、四、五个专长和辅修专长。”尽管威利从未完全放弃具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展出一种更松弛的方法。在威利生命的最后几年,随着行动能力下降,纯粹的抽象占据画布,如“PACING THE FEINT”(2015年)和“THUD ANSWER”(2015年)。亨德森最近表示,“对我来说,丰富的局限性使我能够寻找到所需要的声音表达我的感受,并发掘出我曾经不了解的东西。”

《麦克·亨德森:HERE I STAND》是一部有关艺术家生活的长篇纪录片,由伊桑·威利 (ETHAN WILEY) 和谢丽尔·海恩斯 (CHERYL HAINES) 为FOR-SITE基金会制作并导演。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13
Mike Henderson William T Weily MASSIMODECARLO 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