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Barber
Sophie Barber
"或許單單稱索菲·巴伯(Sophie Barber)為畫家並不公平。是的,她確實作畫,但那其中包含的遠不止如此。"
觀察她的作品,我們被誘惑性地面對著更像是摘錄自詩意記憶的片段,而不僅僅是純粹的繪畫。巴伯生活並工作於英格蘭東南部的黑斯廷斯(Hastings),過去十年中,她花了大量時間記錄她經過濃縮的觀察——個人、社會與歷史——在一系列新鮮且不規則的畫布上,這些畫布覆蓋著厚厚的堆積油彩,畫面尺寸忽大忽小,從小到極微至大到龐然大物。
每幅畫中都包含了一個粗獷但迷人地繪製的小插圖——一瓶花、一個對敬仰藝術家的視覺參照、一個個人對風景或地點的暗示——旁邊附有手繪的簡短文字,將圖像定位在藝術家自己的詩意當下。過去的作品中,藝術家反覆出現的花瓶主題被深情包圍著,例如“昨晚雷諾瓦救了我脆弱的心”這樣令人心碎的文字,這些畫作多為小巧幾近雕塑形態的膨脹畫布,背後塞滿了其他畫作的殘片。在較大的作品中,一隻巨嘴鳥坐在鳥食架上,畫布底部繡著“WOLFGANG LOVES TO LOVE BIRDS”的文字,畫布本身未拉伸,僅釘於牆面;而一瓶向日葵懸浮於淡藍色的背景中,伴隨著文字“IN THE AIR TONIGHT”。無論是喚起與雷諾瓦作品的私密連結,還是攝影師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或某一瞬間情感的特殊感受,巴伯的每幅畫都創造了一段故事的片段、一個記憶的觸發器,以及某地某時情緒氛圍的氣壓計。總體來看,巴伯將圖像與文字獨特且個人化的結合,回答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以具體的繪畫詩形式書寫自傳?
在她於MASSIMODECARLO Pièce Unique的展出中,巴伯將她詩意繪畫的關注點放在了「連結」這一概念上,以及日常物品如何象徵愛情中兩人間的引力。在《Let’s Stay Together》(2025)中,一對巨大的火紅櫻桃懸掛於一幅三米長、未拉伸的畫布上,畫布拖曳至地面。櫻桃依然由莖相連,並在畫布上投射出繪製的影子,畫布平放於地上,而全大寫字母的文字強調地呼喚“LET’S STAY TOGETHER”。這件作品中,物理上引力使畫布落地,與心靈中溫暖吸引的隱喻優雅地融合。正如巴伯作品中一貫的風格,她對於經典拉伸畫布的頑皮不敬,與她對人際關係脆弱且永遠臨時性的擁抱,完美契合。
在另一件作品《Together again forever at last》(2024)中,兩隻蝸牛緩慢爬過一幅尺寸不大的、過度填塞且粗糙拉伸的畫布,上下夾著手繪的標題。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在這幅作品中被喚起,兩個存在的路徑分離、會合,並朝向充滿溫情期待的未來前行。巴伯的畫作中,日常物品化身為靜物舞台上的擬人角色,如《It’s Me & You》(2025)一作中,她引用了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作品,一瓶依雲礦泉水與一瓶花組合成奇異的伴侶,可能是戀人或朋友。巴伯作品中的觀察力與高度個人的尋索——藝術家自身的探索,以及她詩意喚起的普世渴望聯結——顯示她對於“在世間(在一起)”的共情關注。
巴伯微型畫作《Two Needles in Monet’s Haystack》(2025)中,兩堆乾草堆道盡一切。她藉由莫內(Monet)在吉維尼(Giverny)反覆描繪乾草堆,捕捉氛圍、情緒、光影與時間變化的特質,暗指「迷失後重逢」。在她眼中,尋找兩堆乾草中的兩根針,相當於一封開放式的情書,致敬存在、歸屬、對話與融合。過去、現在與未來在她的作品中交疊,隨著關係的變化與演進,穿梭於憂傷與歡欣之間。誠如她在自己詩意畫作中所寫:“together again forever at last。”
- 道格拉斯·福格尔的文本
Artist
索菲·巴伯(Sophie Barber)(1996年生)生活並工作於英國黑斯廷斯。她的畫作曾於洛杉磯(Chris Sharp Gallery)及倫敦(Alison Jacques Gallery與Goldsmiths CCA)舉辦個展,回顧展《Mackerel sky, mackerel sky, never long wet, never long dry》目前正在英國黑斯廷斯當地的Hastings Contemporary展出,展期至2026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