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eath the Golden Canopy
MASSIMODECARLO画廊荣幸呈现艺术家冯蔼文 (Dominique Fung) 在香港的首场个展《Beneath the Golden Canopy》。她以独特的历史参照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辉煌中潜藏着不安,权威成为一种表演,历史文物变得生动。
本次新作的核心,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慈禧太后。慈禧从1861年至1908年去世,都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在西方被描绘为冷酷无情且工于心计,而在中国,她的遗赠仍然充满争议。冯蔼文并非试图为慈禧正名,而是以她为视角,探索权力、女性气质以及历史中被调停并神化的方式。
冯蔼文对慈禧的探索带有个人色彩——源于她童年时期对历史剧的记忆、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以及后来对殖民叙事如何过滤并扭曲历史的深刻反思。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来自慈禧宫廷的地毯,既是一件有形的遗物,也是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碎片。多层次的创作方式反映出艺术家自身的流散身份,一种跨越时间、地理与传承记忆的身份。
在冯蔼文的创作中,慈禧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身影
,她被编织进皇袍的丝绸、漆器珠宝盒的重量,以及画面中那些变幻莫测、如梦似幻的空间里。作品邀请观者重新思考掌控历史叙事的主导者,以及权力如何被构建和遮蔽。
在三联画“The She Dragon,” “The Fragile Phoenix,” “The Limping Dragon”中,冯蔼文将妃嫔、皇后与皇帝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动态提炼成梦幻般的视
觉语言。每幅画都体现出一个关键的历史人物:“ 雌龙 The She Dragon”象征慈禧太后, “脆弱的凤凰 The Fragile Phoenix” 代表慈安皇后,而“跛足的龙The Limping Dragon”则唤起咸丰皇帝的形象。两位皇后以饱满的色彩呈现,她们威严、生
动、无法被撼动,而单色的皇帝则在边缘处,预示着最终将被动摇的权力。
该作品运用到新的技法:双色调转换,在单一构图中呈现出不同视角。冯蔼文在一幅画中使用多联画布的方式则借鉴了传统中国卷轴的形式,强化其多层次的叙事。
冯蔼文探索的核心是女性角色——其欲望和存在被不断忽视、异域化或局限于历史边缘的人物。她从无名妃嫔和当代女性的生活现实中汲取灵感
,消解了历史与幻想、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此次展出的二十世纪珠宝盒系列延续了冯蔼文对雕塑形式的持续此次展出的二十世纪珠宝盒系列延续了冯蔼文对雕塑形式的持续探索。漆器盒子成为女性身份多层面性质的隐喻。长期以来,女性被简化为装饰品,如同物品抛光的外表一样,被塑造成反映美丽幻象的形象,可是内在却隐藏着更为复杂的东西。
可见与隐秘之间的张力贯穿于冯蔼文的作品中。她受到维米尔和伦勃朗等荷兰大师画中照明技巧的启发,将黑暗视为背景,用闪烁的烛光引导视线。她如同电影摄影师,通过多层次的场景构图指引观者的注意力,在变幻的光影中突出焦点。
其中一件作品中的鱼形士兵——源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图案——仿佛被历史本身的荒谬所激活,正向前行进。在其他地方,织物扭曲成风景,身体变形为有机物质,建筑崩塌成梦幻般的碎片。永恒变化的感觉延伸到冯蔼文的色彩运用:最初以唐代墓葬陶瓷的丰富色调为基础,但逐渐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了被陆地和海洋风化物体的铜锈——琥珀色、锈灰色、深绿色和泥土色调——呼应着历史的缓慢侵蚀。
或许这正是《Beneath the Golden Canopy》的核心
:没有什么是真正静止的。权力更迭,历史变迁
,物品承载着过去生活的重量。冯蔼文的画作并不试图重建慈禧的世界,相反,它们与对当时世界的诠释、遗漏和神话所搏斗。她邀请我们窥视金色帷幕的背后——不是为了寻找确定的答案,而是为了探索、质疑并见证那不断起伏、或被揭示、或被掩盖、变化中的真相。
Artist
多米尼克·冯(生于1987年,现工作居住在纽约)是一位加拿大艺术家,祖籍香港与上海,其创作探索了传统、记忆和遗产渗透至集体潜意识中的界限。通过对被忽视或遗忘的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特定历史物件的运用,艺术家在作品中注入生活的特质与复杂的非线性叙事,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可替代的空间。